热管理系统具有温度调节侧热介质回路(5)、加热侧热介质回路(30)、第三连接流路(43)、第四连接流路(44)、第一切换部(15)、第二切换部(25)以及第三切换部(35)。温度调节侧热介质回路具有设备侧热介质回路(10)、电池侧热介质回路(20)、第一连接流路(41)、第二连接流路(42)以及旁通流路(45)。第三连接流路和第四连接流路将温度调节侧热介质回路和加热侧热介质回路连接。第一切换部根据控制部的控制来切换热介质相对于设备侧热介质回路的流入流出的有无。第二切换部根据控制部的控制来切换热介质相对于电池侧热介质回路的流入流出的有无。第三切换部根据控制部的控制来切换热介质相对于加热侧热介质回路的流入流出的有无。
本发明具备:对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加热的热泵循环(2)、以及使车载设备(50~53)的排热向外部空气散热的排热用制冷剂循环回路(3)。将排热回收热交换部(61a)和排出热交换部(61c)作为能够实现循环用制冷剂与排热用制冷剂之间的热移动的复合型热交换器(61)而一体构成,该排热回收热交换部在热泵循环中使循环用制冷剂与通过车载设备的排热而加热的加热空气进行热交换,该排出热交换部在排热用制冷剂循环回路(3)中使排热用制冷剂与加热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且,将车载设备和复合型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收容在隔热机壳(4)的内部。由此,经由加热空气而将车载设备的排热利用来加热送风空气。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在工作时伴随着发热的车载设备的排热。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车热管理用加温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膨胀水壶、第一水泵、热量来自热泵系统的第一发热源和三通的第一流量调节阀;连接于第一流量调节阀的第一出口与膨胀水壶之间的车室内加热芯体;连接于第一流量调节阀的第二出口与膨胀水壶之间的电池侧热交换器;膨胀水壶、第一水泵、第一发热源、第一流量调节阀和车室内加热芯体构成车室内加温水回路;膨胀水壶、第一水泵、第一发热源、第一流量调节阀和电池侧热交换器构成电池加温水回路;通过控制第一流量调节阀,能在单独开启车室内加温水回路、单独开启电池加温水回路、同时开启两加温水回路的工作模式之间切换。本实用新型可改良车室内加温和电池包加温,以提升电动车续航能力。
一种车辆用热管理系统,具有:使制冷循环(25)的低压侧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冷机(21);使由冷机冷却后的热介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却器芯(22);以及使热介质在冷机及冷却器芯循环的冷却器冷却回路(11)。车辆用热管理系统具有:使热介质在发动机(31)循环的发动机冷却回路(12);以及使发动机冷却回路的热介质和外气进行热交换的发动机散热器(32)。车辆用热管理系统具备:切换独立模式和连通模式的切换装置(43、120),其中,独立模式为热介质彼此独立地在冷却器冷却回路及发动机冷却回路循环的模式,连通模式为冷却器冷却回路和发动机冷却回路连通以使热介质在冷机与发动机散热器之间流动的模式;以及在发动机冷却回路的热介质的温度小于第一热介质温度的情况下,对切换装置进行控制以切换为连通模式的控制部(80)。
本发明提供流路切换阀。流路切换阀具有:阀芯(302),该阀芯(302)具有阀芯外周面(302a);阀主体(32),该阀主体(32)具有与阀芯外周面相对且面向阀室(321)的主体内周面(322);以及密封部件(34),该密封部件(34)在阀径向上夹在阀芯外周面与主体内周面之间。密封部件具有:第一密封部(341)、第二密封部(342)、以及将该第一密封部和该第二密封部连结起来的连结部(345)。第一密封部以围绕第一开口孔的主体内周面侧的周缘(322a)的方式延伸配置,第二密封部以围绕第二开口孔的主体内周面侧的周缘(322b)的方式延伸配置。连结部配置于在周向上第一密封部与第二密封部的彼此间隔(A1)最小的位置。而且,连结部的第一连结端部(345a)和第二连结端部(345b)分别由于被阀芯外周面向阀径向的外侧挤压而发生弹性变形。
车辆用热管理装置具备加热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的加热用热交换器,能够抑制在切换流入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热介质时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温度变动。其具备:供热介质流动的第一热介质路径部(12a)及第二热介质路径部(11a);对流经第二热介质路径部(11a)的热介质供给废热的废热供给设备(21);使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与热介质热交换而加热空气的加热器芯(22);切换热介质在加热器芯(22)与第一热介质路径部(12a)间循环的状态、和热介质在加热器芯(22)与第二热介质路径部(11a)间循环的状态的切换阀(40);调整第一热介质路径部(12a)的热介质温度的调整部(31);及在切换阀(40)使热介质在加热器芯(22)与第二热介质路径部(11a)间循环的情况下以使第一热介质路径部(12a)的热介质的温度变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方式控制调整部(31)的工作的控制装置(60)。
车辆用热管理装置具有多个热介质回路(11、12、13、14)、储存罐(47)以及连通部(51A、51B、51C、51D、52A、52B、52C、52D、41、42、43、44、45)。在多个热介质回路的内部,热介质彼此独立地循环。储存罐对混入到热介质中的气泡进行分离。连通部使储存罐与多个热介质回路中的任意的热介质回路连通。由此,在具有多个热介质回路的车辆用热管理装置中,抑制在由储存罐进行排气时产生热损失的情况。
制冷循环装置具有:高压侧热交换器(15),该高压侧热交换器(15)使从压缩机(22)排出的高压的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低压侧热交换器(14),该低压侧热交换器(14)使减压后的低压的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车载设备(81A、81B、81C),该车载设备(81A、81B、81C)供热介质循环,向热介质供给热量;热介质空气热交换器(13),该热介质空气热交换器(13)使热介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切换部(18、19),该切换部(18、19)对于车载设备切换如下状态:使热介质在车载设备与高压侧热交换器之间循环的状态、使热介质在车载设备与低压侧热交换器之间循环的状态,该切换部(18、19)对于热介质空气热交换器切换如下状态:使热介质在热介质空气热交换器与高压侧热交换器之间循环的状态、使热介质在热介质空气热交换器与低压侧热交换器之间循环的状态;以及控制部(60),该控制部(60)在判定为需要对热介质空气热交换器进行除霜的情况下,控制切换部的动作以成为除霜模式,并且使压缩机驱动,除霜模式使热介质在低压侧热交换器与车载设备之间循环并且使热介质在高压侧热交换器与热介质空气热交换器之间循环。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热管理装置,具备热介质回路(11)、热源部(23)和设备(24)。在热介质回路中,冷却发动机(21)的热介质进行循环。热源部加热热介质。当流入设备的热介质为规定温度(To)以上时,设备能够发挥功能并且加热热介质。在发动机的预热时,由热源部生成的热与向发动机提供相比优先提供给设备。由此,在发动机的预热时,由热源部生成的热与向发动机提供相比优先提供给设备,因此能够提前预热发动机。
一种车辆用热管理系统,具有:使制冷循环(25)的低压侧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冷机(21);使由冷机冷却后的热介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却器芯(22);以及使热介质在冷机及冷却器芯循环的冷却器冷却回路(11)。车辆用热管理系统具有:使热介质在发动机(31)循环的发动机冷却回路(12);以及使发动机冷却回路的热介质和外气进行热交换的发动机散热器(32)。车辆用热管理系统具备:切换独立模式和连通模式的切换装置(43、120),其中,独立模式为热介质彼此独立地在冷却器冷却回路及发动机冷却回路循环的模式,连通模式为冷却器冷却回路和发动机冷却回路连通以使热介质在冷机与发动机散热器之间流动的模式;以及在发动机冷却回路的热介质的温度小于第一热介质温度的情况下,对切换装置进行控制以切换为连通模式的控制部(80)。
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有:泵(11),通过吸入并排出热介质而使热介质循环;空气冷却用热交换器(16),是通过泵(11)循环的热介质与朝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显热交换而对送风空气进行冷却除湿;热介质外气热交换器(13),使热介质与外气进行显热交换;压缩机(32),吸入并排出制冷循环(31)的制冷剂;热介质冷却用热交换器(14),使制冷循环(31)的低压侧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冷却热介质;以及第一切换阀(21)和第二切换阀(22),在第一除湿模式和第二除湿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该第一除湿模式为热介质在冷却器芯(16)与热介质冷却用热交换器(14)之间循环的模式,该第二除湿模式为热介质在冷却器芯(16)与热介质外气热交换器(13)之间循环的模式。因此,降低为了抑制车窗玻璃的起雾所需要的动力。
空调装置具备:热介质空气热交换器(16、17),其使由热介质温度调节器(14、15)进行了温度调节后的热介质与向空调对象空间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显热交换;热传递部(13、18、19、20),其具有供热介质流通流路,并在与由热介质温度调节器(14、15)进行了温度调节后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传递;大内径配管(43A、46A、47A、48A),其形成热介质温度调节器(14、15)与热传递部(13、18、19、20)之间的热介质流路(43、46、47、48);以及小内径配管(44A、45A),该小内径配管形成热介质温度调节器(14、15)与热介质空气热交换器(16、17)之间的热介质流路(44、45),并且该小内径配管具有比大内径配管(43A、46A、47A、48A)小的内径φH、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