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驱动车辆的电池仓的支撑外壳,通过使用平坦金属片作为装配到彼此中的深冲壳体,由此形成至少一个双层底板,用于冷却和加热的被动并且部分集成的热管理系统被集成到该双层底板中。本发明还涉及另外功能性元件的集成,比如用于状态测量的传感器被集成到该“双层底板”中并与该电池管理系统连接。
本文公开了一种用于进行电测量的设备,例如测量上皮细胞层的电学活动。所述设备包括具有第一和第二表面的盒子以及与所述盒子的第二表面可拆卸地连接的外壳,所述盒子被配置成与微量滴定板接合并且包括多个电极,所述多个电极在盒子与所述微量滴定板接合时从所述第一表面沿微量滴定板的方向伸出,所述外壳包括一个或多于一个热管理元件和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包括与电极电连接的数据获取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本文还公开了一种使用例如本文的设备测量在微流体设备中培养的细胞的电学性质的体外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的膨胀阀装置,包括阀、用于容纳阀的阀块、带有定子和可以借助定子驱动的转子的马达以及用于控制膨胀阀装置的阀控制器。根据本实用新型,阀控制器沿着关于膨胀阀装置的纵轴线的轴向方向布置在定子和阀块之间。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空调设备、一种热管理系统或者一种具有膨胀阀装置的电池冷却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形成用于主动组件的电磁屏蔽与热管理的金属层的方法,所述方法优选通过湿式化学金属电镀,在模制化合物的层上使用增粘层并且在所述增粘层上形成至少一个金属层或通过湿式化学金属电镀工艺在所述增粘层上形成至少一个金属层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管理组件和包括热管理组件的装置。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热管理组件包括至少一种柔性散热材料,所述至少一种柔性散热材料包括围绕部件的相应部分在不同的非平行方向上卷绕的部分,部件的相应部分可构造成联接到装置壳体的侧面和 或沿着装置壳体的侧面。散热材料可操作用于限定围绕部件的相应部分的导热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一种帮助冷却直插存储器模块的系统可包括包含有通道以容纳直插存储器模块的散热器、热界面材料以及包括导热冷板和填充有循环的冷却液的内部液体通道的液体冷却器块。还公开了使用管输送冷却液的系统。
本公开总体涉及用于制造可以切换大电功率的MEMS开关的机构。采用额外的着陆电极,其提供沿着MEMS器件的增加的电接触,使得在接触时移除靠近最热点的MEMS结构中的电流和热量。
本发明涉及热管理组件和包括热管理组件的装置。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热管理组件包括至少一种柔性散热材料,所述至少一种柔性散热材料包括围绕部件的相应部分在不同的非平行方向上卷绕的部分,部件的相应部分可构造成联接到装置壳体的侧面和 或沿着装置壳体的侧面。散热材料可操作用于限定围绕部件的相应部分的导热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一种冷却板和一种制造用于冷却电子部件的冷却板的方法,该电子部件包括:整体式本体,该整体式本体包括壳体、冷却通道以及至少一个增压室,该壳体具有外部并限定内部,该冷却通道设置在内部,包括至少一个入口和至少一个出口以及连接管道,其中至少一个入口和至少一个出口设置在外部,并且连接管道在至少一个入口和至少一个出口之间延伸;以及相变材料,该相变材料位于至少一个增压室内。
一种调节座椅的方法,包括操作构造为支撑乘坐者躯干的座椅靠背内的第一热调节组件。第一热调节组件提供第一热传递速率。第二热调节组件在构造为支撑乘坐者下半身的座椅坐垫内操作。第二热调节组件同时提供与第一热传递速率不同的第二热传递速率。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包括车辆部件的热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高温冷却回路(8)、第二低温冷却回路(13)和第三冷却回路(17),以用于对电池组(7)进行冷却 加热。阀系统(V1、V2、V1-V4)被配置为具有对电池组(7)进行加热的操作条件,其中该阀系统将第三回路(17)与第二回路(13)连接,以便创建由第三回路的主要部分(170)和第二回路的主要部分(13M)组成的环路,该主要部分(13M)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的一个或多个电动机组件、以及优选地还有机动车辆的一个或多个附加部件的冷却部分,该一个或多个附加部件诸如涡轮增压器组件和中间冷却器组件。在这种操作条件中,由此形成的环路中的液体循环可以通过第三回路的泵(17A)来激活,并且借助于由混合动力车辆的上述电动机组件、以及优选地还有机动车辆的上述附加部件所生成的热量而引起对电池组的加热。
本发明动态冷却系统,包括:壳体,在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供液口和出流口;冷却岛,冷却岛设置在壳体内,多个冷却岛将壳体的内腔分割成多条冷却通道;控制组件,控制组件设置在冷却通道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通过采用在线微型泵与智能控制器,控制冷却流体直接流向热源中特别需要进行温度控制的部分,可以实现对于突发热负荷的快速动态响应(CPU冷却当前常见问题)。(2)通过采用泵或者控制阀提供流动脉动(例如突然加速和减速),可以优化控制脉动冷却模态,周期性地打破热边界层,并引入额外的湍流产生和传播,以提高冷却效率。(3)通过扫描式冷却模式,利用流固耦合换热不同时间尺度,大幅增强冷却液体的制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