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多个单体固定结构,包括BLOCK框架和第一绝缘件;所述的BLOCK框架用于单体电池的放置和限位,包括作为散热板的U型铝板、和热熔焊接于U型铝板两侧开放端的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通过卡扣部件与第二绝缘件顶部连接,用于固定单体电池。本实用新型在满足动力电池模组热管理的特性下,简化动力电池模组多个电池单体的固定结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模组的能量密度。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冷却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液冷管路和电源装置。液冷管路包括进液端、出液端、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排液冷管和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排液冷管,横排液冷管和竖排液冷管连接在进液端和出液端之间。装配到电源装置时,将横排液冷管可以布置在内腔的底面和横排电池单元的水平散热面之间,将竖排液冷管可以布置在竖排电池单元的竖直散热面上,对各个电池单元进行良好的散热。当横排电池单元和竖排电池单元之间存在高度差时,竖排液冷管的一部分裸露在内腔内,竖排液冷管的裸露部分与电源装置的其他部件相邻,可降低该区域温度的升高,辅助为相邻的信号采集、引出等部件降温,对电源单元进行有效的散热,提升电源装置的热管理和温度一致性。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非车载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及使用该系统的汽车,集成电池直冷液冷系统和电池间接冷却液冷系统,可以同时满足电池直冷液冷系统与电池间接冷却液冷系统车辆使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及方法,属于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所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当动力电池的温度在高于第一阈值时,第一冷却回路被连通,冷媒介质经过压缩机到冷凝器再到制冷交换器与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使得降温后的冷却液进入动力电池进行热量交换,实现动力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降温;当动力电池的温度高于第二阈值,低于第一阈值时,第二冷却回路被连通,冷却液经过散热器散热后进入动力电池进行热量交换,实现动力电池在一般环境温度下的液冷降温;当动力电池的温度低于第三阈值时,加热膜被启动,通过加热膜的加热使得动力电池升温,实现了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加热。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冷却液换热装置。所述冷却液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管路、与所述换热管路连接的冷却液输出管和冷却液输入管。所述冷却液输出管和所述冷却液输入管用于分别与车载电池冷却管路连通,使得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车载电池冷却管路构成回路。通过冷却液管路的回路,所述充电桩的所述冷却液换热装置可以实现对纯电动车电池组的加热和散热,以确保所述车载电池可以在一个最佳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充电。在纯电动车充电时,所述充电桩能够根据环境温度和动力电池当前温度、动力电池的不同充电需求,保证动力电池在最适宜的温度下充电从而加快了所述充电桩充电的速度,缩短了所述充电桩的充电时间。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智能热管理系统控制功能的电池管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智能热管理系统控制模块。其中智能热管理系统控制模块由嵌入式处理器,数据记录模块,热管理系统功率控制模块组成。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电池数据,传输至智能热管理系统控制模块,智能热管理系统控制模块通过计算得到电池包所需的散热功率并控制热管理系统对电池包进行提前散热,使得电池包的温控更加及时且精准。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波垂直互连陶瓷连接结构,属于高密度组装领域,在陶瓷基体内设置有散热液体通道、电气信号通道和信号屏蔽通道,在陶瓷基体的上、下两个端面为平行设置且均设置有焊盘;每个电气信号通道的外围设置有多个信号屏蔽通道,多个信号屏蔽通道均与电气信号通道为平行设置;电气信号通道和信号屏蔽通道均贯通陶瓷基体的上、下两个端面,在与散热液体通道、电气信号通道和信号屏蔽通道位置对应处的焊盘上开设有对应的通孔。连接器内部集成了流体互连通道,可为多层堆叠结构提供散热用的微流通路。本实用新型在电气信号垂直互连的设计中加入了热管理内容,充分保障微波信号垂直互连的特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电桩包括冷却液换热装置。所述冷却液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管路、与所述换热管路连接的冷却液输出管和冷却液输入管。所述冷却液输出管和所述冷却液输入管用于分别与车载电池冷却管路连通,使得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车载电池冷却管路构成回路。通过冷却液管路的回路,所述充电桩的所述冷却液换热装置可以实现对纯电动车电池组的加热和散热,以确保所述车载电池可以在一个最佳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充电。在纯电动车充电时,所述充电桩能够根据环境温度和动力电池当前温度、动力电池的不同充电需求,保证动力电池在最适宜的温度下充电从而加快了所述充电桩充电的速度,缩短了所述充电桩的充电时间。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车载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及使用该系统的汽车,集成电池直冷液冷系统和电池间接冷却液冷系统,可以同时满足电池直冷液冷系统与电池间接冷却液冷系统车辆使用。
本公开涉及一种上下电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辆,包括行车上下电和充电上下电模式。首先,在车辆处于低压上电状态时,确定车辆当前的上下电模式,然后,根据充电线与充电接口的连接状态、钥匙状态及高压连接状态,将车辆当前的上下电模式切换为另一种上下电模式。因此,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车辆的行车上下电模式和充电上下电模式进行融合,在确定出车辆当前的上下电模式后,通过综合考虑充电线与充电接口的连接状态、钥匙状态及高压连接状态,设置更合理的模式切换时序,实现了车辆行车上下电和充电上下电模式的合理切换,避免了车辆在行车和充电模式中无效地切换,提升了车辆的模式切换效率和车辆的高压安全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内燃发动机的热能管理系统,该热能管理系统包括具有内燃发动机和第一热交换器的冷却剂回路。冷却剂回路配置成使冷却剂传送通过其中。热能管理系统包括气体回路,该气体回路包括内燃发动机、第一热交换器和排放管线,该排放管线配置成从气体回路传送由发动机产生的排放气体。第一热交换器使热能在流动通过冷却剂回路的冷却剂与流动通过气体回路的排放气体之间进行交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波垂直互连陶瓷连接结构,属于高密度组装领域,在陶瓷基体内设置有散热液体通道、电气信号通道和信号屏蔽通道,在陶瓷基体的上、下两个端面为平行设置且均设置有焊盘;每个电气信号通道的外围设置有多个信号屏蔽通道,多个信号屏蔽通道均与电气信号通道为平行设置;电气信号通道和信号屏蔽通道均贯通陶瓷基体的上、下两个端面,在与散热液体通道、电气信号通道和信号屏蔽通道位置对应处的焊盘上开设有对应的通孔。连接器内部集成了流体互连通道,可为多层堆叠结构提供散热用的微流通路。本发明在电气信号垂直互连的设计中加入了热管理内容,充分保障微波信号垂直互连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