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公开一种热管理系统及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热管理系统至少包括第一循环模式,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根据当前环境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关量的关系、当前室内温度与室内温度相关量的关系判断热管理系统是否进入第一循环模式,有利于节约能源。
本发明公开一种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组和蒸发器组,蒸发器组包括蒸发器,第一换热器组包括双流道换热器和第一换热器,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蒸发器有压缩机求时,根据第一换热器的当前温度控制第一换热器组。该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有利于分配压缩机资源。
本发明公开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流体导通模块、流体换热模块和接头,接头端部位于流体导通模块和 或流体换热模块内,接头连通流体导通模块和流体换热模块,流体导通模块与流体换热模块密封设置;流体导通模块包括第一路、第二路和第三路,第一路与第二路、第三路中的至少一路连通,第一路与第一外接口连通,第二路与第二外接口连通,第三路与接头内腔连通;流体换热模块包括第一流体换热通道和第二流体换热通道,第一流体换热通道与第三外接口连通,第一流体换热通道与接头内腔连通。本发明流体换热组件减少管路布置,整体结构小巧紧凑。
本发明公开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流体导通模块、流体换热模块,流体导通模块包括基座部、第一本体部、第二本体部,基座部包括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第一本体部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安装腔,第二本体部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安装腔,基座部包括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第四路、第五路和第六路,第一路与第二路、第三路中的至少一路连通,第四路与第五路、第六路中的至少一路连通,第一流体换热通道与第二路连通,第二流体换热通道与第五路连通。本发明流体换热组件减少管路布置,整体结构小巧紧凑。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制冷剂系统与冷却液系统,制冷剂系统包括压缩机、节流元件、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流道,冷却液系统包括加热器、冷却器、第四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流道;冷却液系统还包括能够用于流体与电发热装置进行热交换的第三换热器;热管理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第三换热器所在的流体支路并联设置的旁通支路,这样第二流路系统的流体可以选择部分通过第三换热器,以冷却电发热装置,使温度控制更加可靠。
本发明公开了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包括制冷剂系统与冷却液系统,冷却液系统包括第一冷却液系统与第二冷却液系统,所述制冷剂系统包括压缩机、节流元件,所述第一冷却液系统包括加热器、散热器,所述第二冷却液系统包括冷却器;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包括两个流道;在系统工作时,第一冷却液系统与制冷剂系统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能够进行热交换,第二冷却液系统与制冷剂系统在所述第二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第二冷却液系统还包括能够用于冷却液与电发热装置进行热交换的第三换热器;热管理系统还包括与第三换热器所在的流路并联设置的流体流路,这样第二冷却液系统的流体可以选择部分通过第三换热器。
软包电池热控制装置,特别涉及可应用于浸泡于冷却水中的软包电池热控制装置。并针对现有技术中电池用包装材料的抗腐性能不足的缺陷,提供相应包装材料,该包装材料由耐冷却水腐的铝箔层和铝箔层表面的塑料层形成。
软包电池热控制装置,特别涉及可应用于浸泡于冷却水中的软包电池热控制装置。并针对现有技术中电池用包装材料的抗腐性能不足的缺陷,提供相应包装材料,该包装材料由耐冷却水腐的铝箔层和铝箔层表面的塑料层形成。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箱体和换热芯体,换热芯体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箱体内部,换热芯体包括换热管,换热管包括第一折弯部、平直部和第二折弯部,第一折弯部位于箱体内部的一侧,第二折弯部位于箱体内部的另一侧,相邻平直部大致平行设置;箱体包括箱主体、分配板和盖板,分配板包括第一连通部、第二连通部和第三连通部,第一连通部与所述第二连通部位于分配板上的一侧,第三连通部位于分配板的另一侧;盖板与分配板之间形成有至少三个腔室,腔室之间相互隔离,腔室包括第一腔、第二腔和第三腔,第一腔与第一连通部连通,第二腔与第二连通部连通,第三腔与第三连通部连通。本发明结构小巧、紧凑,换热效果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箱体和换热芯体,箱体包括主体部、分隔部、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接口和第一连通部,第二盖体包括相连通的第二接口和第二连通部;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分设于分隔部两侧,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外形成第一流通区、第二流通区,第一流通区与第一连通部连通,第二流通区与第二连通部连通,换热器包括连通第一流通区和第二流通区的连通口。本发明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之间形成有至少两个流通区,使箱体内换热流体的流动路径加长,增强换热效果;换热管的大部分收容于箱体内部,使换热器结构更小巧、紧凑。
一种电发热部件的热管理结构和装置,提高了电发热部件与换热介质(如冷却介质)之间的换热效率,达到了减小单节电发热部件的上下温差,及电发热部件之间温差的目的。
一种电发热部件的热管理结构和装置,提高了电发热部件与换热介质(如冷却介质)之间的换热效率,达到了减小单节电发热部件的上下温差,及电发热部件之间温差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