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的流体管理组件具有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热管理组件的第一流道与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连通,第二流道与压缩机的入口连通,第三流道与第二换热器连通,热管理系统具有流体管理组件,能够相对简化热管理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体管理组件,流体管理组件包括第一腔、第一阀芯和阀体,第一阀芯位于第一腔,流体管理组件具有节流腔,第一阀芯具有导通通道,第一腔能够通过节流腔和导通通道与其他部分连通,进而流体管理组件能够实现流体的导通和节流,以有利于优化热管理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体管理组件,流体管理组件具有第一腔和第一阀芯,第一阀芯位于第一腔,流体管理组件具有节流腔,第一阀芯具有导通通道,第一腔能够通过节流通道和导通通道与其他部分连通,进而流体管理组件集成有导通和节流功能。
本申请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通过管路进行连接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阀控装置、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二阀控装置,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制热除湿模式,制热除湿模式下: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阀控装置、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一阀控装置、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形成回路;其中,所述第一阀控装置、所述第二阀控装置均包括导通模式和节流模式,在所述制热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二阀控装置处于节流模式,所述第一阀控装置处于节流模式或导通模式,在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一阀控装置处于节流模式,所述第二阀控装置处于导通模式或节流模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方法,用于车用热管理系统,车用热管理系统包括控制器、压缩机、电子膨胀阀,车用热管理系统在极限运行工况下运行时,必要时能进入电子膨胀阀调整方式,通过对电子膨胀阀的控制,可以减少系统在极限运行工况下的停机次数,满足相对平稳舒适运行的需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调温阀,包括热动组件和阀体,阀体包括端部、外壁部,阀体包括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端部位于第一阀体,阀体还具有阀体腔,热动组件容置于阀体腔,第一阀体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接口,第二阀体开设有至少一第二接口和至少一个第三接口,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其中之一设置有接头部,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其中另一设置有端口部,接头部与端口部固定或者限位配合;外壁部还包括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位于第一接口与端部之间,环形凹槽环绕外壁部。如此设置,调温阀可以插入安装于变速箱箱体,与变速箱之间可以节省管路连接,减小了调温阀的占用空间。
提供了用于为半导体封装或PCB涉及热管理的装置和方法。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路组件,其可以包括多个金属层,每个金属层具有沿着相应金属层的外围的暴露金属边缘和覆盖电路组件的外表面的导热外层。所述导热外层可以在相应金属层的外围与所述多个金属层中的每个金属层的暴露的边缘直接连接。
本发明公开一种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组件包括连接体、流体控制部、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以及筒体,流体控制部、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以及筒体分别与连接体接触或间隙设置,热管理组件能够相对简化流路,减低流阻。
本发明公开一种热管理系统及一种流量控制装置,流量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流量控制装置,在热管理系统,流量控制装置能够对流入第一端口或第二端口的制冷剂实现节流,节流后的制冷剂由另外两个端口流出,本发明有利于简化热管理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温度管理系统及方法、电池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建模方法以及计算机系统,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温度控制装置,温度控制装置与电池的多个部位中的至少一个部位对应,用于冷却和 或加热至少一个部位;与温度控制装置连接的至少包括热管理系统的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用于确定至少一个部位对应的当前温度、电池的使用情况以及电池的当前环境温度;根据电池的使用情况以及电池的当前环境温度确定至少一个部位对应的理想温度;根据至少一个部位对应的当前温度以及理想温度向温度控制装置发送冷却和 或加热至少一个部位的热控制指令。本发明通过将电池温度自动调节至理想温度,以产生最佳的性能和增加其使用寿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箱体和换热芯体,箱体包括主体部、分隔部、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接口和第一连通部,第二盖体包括相连通的第二接口和第二连通部;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分设于分隔部两侧,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外形成第一流通区、第二流通区,第一流通区与第一连通部连通,第二流通区与第二连通部连通,换热器包括连通第一流通区和第二流通区的连通口。本发明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之间形成有至少两个流通区,使箱体内换热流体的流动路径加长,增强换热效果;换热管的大部分收容于箱体内部,使换热器结构更小巧、紧凑。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组件包括连接体、流体控制部以及筒体,热管里组件还包括第一换热部和 或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均为双流道换热器,第一换热部的第一流道的出口位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流道的入口的上方,在重力作用下,有利于流体在第一换热部内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