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翅片复合结构的锂离子电池模组热管理系统,涉及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领域,包括铝制电池盒,铝制电池盒内固定有若干相间隔排布的方形磷酸铁锂电池模组和散热结构,所述磷酸铁锂电池模组上表面固定有磷酸铁锂电池极耳,所述散热结构由一对基板和整列排布在一对基板之间的若干个散热翅片构成,相邻两个散热翅片之间填充有相变材料。整个热管理系统克服了传统热管理系统传热面积小,相变材料导热率低,相变材料和电池之间换热效率低等弊端,通过翅片结构改善相变材料的热传导与热对流,使得电池升温速率降低,电池模组温度梯度减小,提高电池安全性、工作性能和耐用性。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整车余热的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其包括动力电机冷却系统、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和空调系统。本实用新型的利用整车余热的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将动力电机冷却系统和动力电池冷却系统进行集成设计,将动力电机冷却系统与电池热管理系统耦合,用一个散热器进行散热,实现动力电池通过电机冷却系统实现冷却,解决了低温环境下无法采用空调制冷电池的问题,同时,采用动力电机余热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和实现驾驶室采暖,提升了整车的能量利用率和动力电池寿命,降低能量消耗,提高续航能力。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内循环回路和外循环回路;其中:内循环回路包含燃料电池电堆,外循环回路不包含燃料电池电堆,内循环回路和所述外循环回路通过热交换器相连。本发明通过内循环回路和外循环回路构成的多回路结构,可以满足燃料电池复杂的工况需求,能够快速实现燃料电池系统热平衡,保障燃料电池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内。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热管理方法。
一种相变材料 空气耦合的阶级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属于电池热管理技术。管理系统主要由底座、罩盖、外肋片、内肋片、上相变材料箱、中相变材料箱、下相变材料箱构成。在电池之间分别装有内部填充不同相变材料的多个相变材料箱,每个相变材料箱的前后两侧面上间隔布有不同密度和长度的多排外肋片,相变材料箱的内部侧板上间隔排列有多排内肋片;远离电池极柱内肋片的密度高于靠近电池极柱附近密度。将相变材料冷却和空气冷却两种热管理技术有机耦合,高效带走电池所产生的热量,利用相变材料、肋片的阶级式布置,有效减小单体电池内 电池间的温差,增加单体电池 电池组的温度均匀性。具有控温和均温效果明显,结构紧凑,安装和维护方便。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其中:制氢和储氢系统电解高温水蒸汽产生氧气和氢气;第一燃料电池系统利用氧气或者空气,以及氢气发电,并将发电产生的电能输送至微电网;第二燃料电池系统利用氢气或者天然气,以及空气进行发电,并将电能输送至微电网,还将剩余的氢气或天然气,以及空气进行燃烧产生烟气;吸收式制冷器利用烟气以及高温水蒸汽进行制冷;水热管理系统导出第一燃料电池系统、制氢和储氢系统以及吸收式制冷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并以热水形式供应用户;可再生能源供能系统生成高温水蒸气。本发明可以实现多能互补,提高供能效率和能源安全性,降低化石燃料消耗,没有CO2排放量大的缺点,还能实现热能、电能、冷量的联合供应。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发动机壳体热源的机翼前缘防冰结构,包括机翼前缘、发动机、热交换器、液泵、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机翼前缘内部有空腔,所述空腔、液泵和热交换器通过管路串联为流体回路;热交换器固定在发动机壳体上,将发动机壳体的热交换给流体回路中的流体介质;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流体介质和 或发动机壳体的温度,并将温度信息发送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温度信息控制液泵工作。本发明对机翼前缘进行防冰,保证飞机飞行安全;减少飞机热管理系统的负担;不需要从发动机压气机引气,使得发动机实际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发动机壳体热源的机翼前缘防冰结构,包括机翼前缘、发动机、热交换器、液泵、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机翼前缘内部有空腔,所述空腔、液泵和热交换器通过管路串联为流体回路;热交换器固定在发动机壳体上,将发动机壳体的热交换给流体回路中的流体介质;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流体介质和 或发动机壳体的温度,并将温度信息发送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温度信息控制液泵工作。本发明对机翼前缘进行防冰,保证飞机飞行安全;减少飞机热管理系统的负担;不需要从发动机压气机引气,使得发动机实际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本发明提供一种相变制冷高功率激光器热管理装置及激光器系统,包括壳体、蒸发器、加热器、激光器与输出光纤;蒸发器由金属材料制成,蒸发器内设有能够循环相变材料的冷却管路,蒸发器通过绝热悬空固定在壳体内,冷却管路的两端均穿过蒸发器的壁、壳体的壁后位于壳体外;加热器、激光器均设在蒸发器上,加热器位于蒸发器上靠近激光器的位置,输出光纤的一端与激光器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穿过壳体的壁后位于壳体外。以相变制冷方式降低激光器工作介质温度,通过压缩机做功实现热量由低温区向高温区的传导,再利用冷热分流结构提高激光器系统与外界的对流换热效率,降低激光器系统的体积、重量、功耗和噪声。本发明应用于激光设备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姿控发动机大羽流影响的气瓶热防护结构及气瓶,该热防护结构包括柔性防热层和多层隔热组件,其中多层隔热组件包覆在气瓶的圆柱段表面,柔性防热层包覆在气瓶两端的半球体表面,以及气瓶的圆柱段中多层隔热组件的表面;所述多层隔热组件包括n个反射层、n-1个隔离层和1个外包覆层,其中n个反射层与n-1个隔离层交替排布,最内层与最外层均为反射层,且最内层的反射层与气瓶圆柱段外表面接触,最外层的反射层与外包覆层接触,外包覆层与所述柔性防热层接触,n为正整数,且满足如下关系式:n=kρnλmli hmli;本发明热防护结构既保证气瓶满足控温要求,又保证了防热材料设计质量,有效减轻重量,节约产品成本。
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模组、热管单元、加热单元和压缩制冷单元;其中热管单元包括若干热管,所述热管具有热管热端和热管冷端;电池模组与热管热端的一表面热耦合;加热单元与热管热端的另一表面热耦合,通过加热单元来给所述电池模组升温;热管冷端与压缩制冷单元的蒸发器冷管表面热耦合,通过压缩制冷单元来使所述电池模组降温。本实用新型的热管理系统内无防冻液流动,去掉了液冷装置,从根本上避免了冷却液泄漏,且通过热管具有的均温作用,避免了相对复杂的串并联管路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热油箱可回油的航空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加力燃油流路上,加力燃烧室17之前,增加一条回油油路,并增大加力油路的油量;高速飞行时,加力燃油流路的燃油流经加力油路成附件16加力燃油分布器后,控制进入加力燃烧室17的燃油流量满足其要求,剩余的燃油流入高温油箱7中暂存;低速飞行时,高温油箱7中的燃油,经过第一空油换热器5,利用此时低温来流空气对高温燃油进行冷却,最后汇入到油箱中。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以在不大改传统热管理系统方案的情况下,解决高速飞行时时燃油热沉不足的问题,具有易实施、易改造、高效的优点。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冰蓄冷的储能热管理装置。该装置包括制冷单元、冰蓄冷单元和恒温供冷单元,制冷单元包括蒸发循环制冷设备,用于蒸发制冷并通过载冷剂回路输出冷源;冰蓄冷单元包括蓄冷箱体、布水器、制冰组件和碎冰机构,蓄冷箱体内部装有冷却水,在蓄冷箱体底部设有第一循环水泵,在载冷剂回路上设有四通换向阀,用于切换蒸发循环制冷设备与制冰组件的载冷剂回路,碎冰机构设置在蓄冷箱体内的底部;恒温供冷单元包括三通恒温控制阀和补偿储水箱,三通恒温控制阀设有冷水入口、热水入口以及恒温水出口,冷水入口与蓄冷箱体连接,恒温水出口连接需冷却的热负载端的入口用于对其降温冷却,热负载端的出口连接三通恒温控制阀的热水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