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热管理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车辆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控制方法用于车辆,控制方法包括:在车辆部件工作温度处于预设温度范围的情况下,计算车辆部件在预设时长内的实时平均功率;在实时平均功率大于在先记录平均功率的情况下,减小预设温度范围上限值;在实时平均功率小于在先记录平均功率的情况下,增大预设温度范围上限值;在车辆部件的工作温度大于预设温度范围上限值时,控制车辆冷却系统冷却车辆部件。本申请通过对实时平均功率的采集与在先记录平均功率比较,更新预设温度范围上限值,使冷却系统介入时机能够适应车辆部件产生的热量,确保冷却功能和性能需求前提下,优化车辆整体的能耗和 或续航里程表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包括:第一层单体电池组和第二层单体电池组,所述第二层单体电池组与所述第一层单体电池组层叠设置;热管理组件,所述热管理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层单体电池组和所述第二层单体电池组之间,且具有靠近所述第一层单体电池组的第一换热腔和靠近所述第二层单体电池组的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连通。根据本发明的动力电池包,通过在第一层单体电池组和第二层单体电池组之间设置热管理组件,且热管理组件设有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使热管理组件能同时对第一层单体电池组和第二单体电池组进行换热,且热管理组件的结构简单、紧凑,从而方便热管理组件在电池包内的布置。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动力电池包包括:多个单体电池;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液冷板,所述液冷板具有多个并排的进水管和多个并排的出水管,且所述多个并排的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多个并排的出水管交错间隔开布置,所述进水管的第一端与相邻的一个所述出水管的第一端相连以形成流通回路,所述进水管的第二端设置为进水口,所述出水管的第二端设置为出水口。根据本申请的动力电池包,通过设置多个进水管和多个出水管以形成多个流通回路,从而提升了动力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内部温度的均一性,也提升了动力电池包的换热效率。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半导体的风冷液冷耦合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箱体、电池模组、液冷模块、风冷模块和温度控制模块,所述电池模组设置在电池箱体中,液冷模块设置在电池模组底部,风冷模块设置在电池模组上方,风冷模块和液冷模块均包括半导体芯片,温度控制模块根据电池模组的温度控制风冷模块和液冷模块的启停。本发明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相比于单纯半导体制冷的电池热管理装置能更快对电池进行降温,不会导致电池散热不均匀,极大稳定了电池模组模块的温度,使得电池模组工作在稳定的温度环境,保障了电池模组的工作效率和电池循环寿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液体介质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由多片锂电池单体组成的锂电池组,相邻锂电池单体之间设有冷却板,冷却板的设置方向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锂电池组外设有两块相对设置且与流体流动方向平行的导向板,导向板内流道在冷却板对应位置处设有流入口或流出口;还包括换热器I、换热器II、储液箱I、储液箱II、进水管道I、进水管道II、出水管道I和出水管道II;储液箱I、进水管道I、出水管道I和换热器II形成第一冷却回路,储液箱II、进水管道II、出水管道II和换热器I形成第二冷却回路。本发明一方面提高了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换热效率,另一方面降低了能耗,可以广泛应用在化工和能源工业领域。
本发明描述了导热间隙填料。该间隙填料包含基体聚合物、导热填料和液体阻燃增塑剂。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温控阀台架。该台架,包括水泵、缸体模拟支路、缸盖模拟支路和散热器模拟支路,以及小循环模拟支路、暖风模拟支路、油冷器模拟支路和EGR模拟支路中的至少一个支路,通过设定输入参数,输出温控阀产品特性数据对时间的曲线,及各数据交互曲线;通过对曲线和数据研究分析,达到优化温控阀模块的目的,以实现降低发动机暖机时间、发动机冷却系统流阻和发动机水温波动,提升水温变化灵敏度等功能。该台架应用于温控阀模块优化设计验证,实现温控阀类产品的多参数组合模拟测试、CAE对比分析及辅助研究开发;适用于排量1 5T 2 5L以内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温控阀模块的验证分析,用以实现节能减排、轻量化和智能化目标。
本发明属于汽车功能评价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整车热管理系统的散热器冷热冲击台架试验方法;将试验车放入环境仓内,设置试验车空调温度,设置环境仓内的温度以及底盘测功机的汽车道路载荷,在环境仓内设置环境温度传感器,在试验车散热器进水口处、出水口处以及前后表面设置温度传感器,在散热器上设有应力传感器,散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设置流量传感器,散热器前表面设置风速传感器,散热器风扇支架上设置转速传感器,让试验车按照不同速度行驶,根据应力及散热器冷热冲击频率判定散热器质量是否达标,方便整车厂在整车环境仓台架试验室验证散热器在极端条件下的寿命和风险性,改善整车质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脉动热管式刀片式服务器热管理系统,包括蒸发段、冷凝段和循环工质,蒸发段为扁平管;蒸发段的扁平表面与服务器的中央处理器的上表面接触,且蒸发段全覆盖中央处理器的上表面;冷凝段的两端与蒸发段的两端连通,冷凝段的上部伸出服务器的机箱外;循环工质填充于蒸发段和冷凝段内,蒸发段的循环工质吸收中央处理器产生的热量并汽化成蒸汽而竖直向上流动到冷凝段,冷凝段的循环工质向外传递热量而降温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回流到蒸发段,形成自循环散热热回路结构。本发明利用重力作用驱动循环工质回流,无需外部能源输入即能将热量运送到机箱外释放,具有换热效率高、散热效率好和能耗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描述了控制固化导热间隙填充材料,以及固化方法。还描述了固化剂以及制备固化剂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温控组件及电池包,温控组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一缓冲板。第一侧板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处于第一缓冲板在第一侧板上的投影区域内。第二侧板设置有:第二限位凸起,处于第一缓冲板在第二侧板上的投影区域内。在电池包的使用过程中,电池会产生膨胀力,由于第一缓冲板的倾斜设置,第一缓冲板在膨胀力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弯曲变形以及时吸收电池的膨胀力,由此保证温控组件满足电池的膨胀力要求。在第一缓冲板的弯曲变形过程中,由于第一缓冲板会抵靠到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上,从而使得第一缓冲板的弯曲变形受到限制,进而使得温控组件依然具有满足热管理要求的通风空间,由此提高了温控组件对电池的热管理性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温控组件及电池包,温控组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且第二缓冲板与第一缓冲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一起围成通道。通道具有:宽面;窄面,与宽面相对设置;以及限位凸起,突出于宽面并与窄面间隔设置,且限位凸起的至少部分处于窄面在宽面上的投影区域内。在电池包的工作过程中,相邻两个电池的膨胀力挤压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将膨胀力传递给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在膨胀力的作用下产生弯曲变形以吸收电池的膨胀力。由于限位凸起最终会抵靠到通道的窄面上,从而使得通道依然具有足够的通风空间,由此提高了温控组件的热管理性能以及电池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