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灌注夹持装置及灌注系统,涉及电池组制造技术领域。该灌注夹持装置用于夹持热管理装置,该灌注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 或第二夹持部中设置有液体流通通道。通过在液体流通通道内通入一定温度的液体,可以实现对热管理装置灌注过程中的加热或制冷,保证灌注过程中储热物质不会提前凝固,可以使灌注过程更加顺利,提高灌注的效率和质量。并能在灌注完成后,加快储热物质的凝固,提高热管理装置的灌注制造效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理监控装置,安装于水冷结构电池包A水冷管进出口位置或直冷结构冷凝管与毛细管靠近蒸发管一侧,为电池包A热管理提供实时准确的流量压差温度等基础数据以此综合计算电池包A热管理系统工作状态,在次基础上对热管理系统热平衡循环状态进行判断,对其故障具有报警功能。同时所记录的数据为研发型实验提供了有效参考。为电池包A热管理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监控置,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热管理结构,加强了安全性。
本发明涉及一种浸没式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及包括该热管理系统的汽车,所述浸没式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包壳体、动力电池、液液换热器、潜水电泵和储液罐;其中,所述动力电池、所述液液换热器和所述潜水电泵均设置于密封的所述电池包壳体内,在所述电池包壳体内充满所述换热介质,所述换热介质为液态的,所述动力电池、所述液液换热器和所述潜水电泵均浸没在所述换热介质内;储液罐与所述电池包壳体流体连通。通过将电池包浸没于散热介质中,使得热交换的效率获得显著提升,通过在热管理系统中设置有储液罐,使得热管理系统的内部压力自动可调,因此热管理系统能够适应比较极端的温度,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相变温控内芯热管理系统。包括密封于电池内部的密封壳体,灌注在所述密封壳体内部的相变材料。通过将相变温控芯植入电池的内部,该系统实现了对于电池内部温度的控制。相比于外部相变热管理系统,相变温控内芯热管理系统提升了电池内部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提升热管理能力。同时,由于相变温控芯直径很小(相比于外部热管理系统),相变材料的低导热率并不会影响其发挥其吸热能力,因此,该系统不需要通过添加膨胀石墨或者金属孔状结构来提升其导热率。这种设计既降低了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因为纯相变材料可以直接用于内芯;又将相变材料的吸热能力最大化,降低了整个系统的重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装置以及车辆,电池装置包括:外壳,外壳上设置有第一气体接口和第二气体接口;多个电池,多个电池设置在外壳内,多个电池分为多个电池组;换热风道,换热风道通过相邻的两个电池组之间间隔开且相错设置以在外壳内形成;其中,用于调节电池温度的气体介质适于从第一气体接口和第二气体接口中的一个流入换热风道以顺次流经每个电池组并从第一气体接口和第二气体接口中的另一个流出。由此,通过设置换热风道,可以使得每个电池均与换热风直接接触,从而可以提高热传导效率。而且换热风道既能兼顾电池的散热效果,使得电池散热良好,又可以减少电池之间的温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测试的多通道融合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上位机;上位机分别与CAN测试盒及路由器连接;路由器分别与功率分析仪、低速数据采集卡及高速数据采集卡连接。本发明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测试的多通道融合数据采集系统,配合使用上位机、CAN测试盒、路由器、功率分析仪、低速数据采集卡及高速数据采集卡,可同步采集并监控多通道融合物理信号和CAN信号,为新能源汽车整车能量流、热管理情况提供运行参数,同时可以为整车驾驶性和舒适性等性能评价提供客观依据,为新能源汽车CAN信号的解析、整车对标以及性能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系统集成度高,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热管理领域,具体涉及分布式控制的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发动机,还包括散热模块、温控模块,所述发动机、温控模块分别与所述散热模块相连;所述温控模块包括温度探头、一主控制器、若干副控制器,所述温度探头、副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主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温度探头用于探测所述散热模块的实时温度并将探测到的实时温度传送至所述主控制器;所述主控制器通过所述副控制器控制所述散热模块的散热状态。本实用新型通过主控制器和副控制器控制无刷电子风扇的控制方法和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控制系统反应缓慢,中心控制的误差和崩溃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和误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仿生热学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进口干管、出口干管、若干进口支管、若干进口分管、若干出口支管、若干出口分管、传热管束、均温冷板、动力电池包,其中,动力电池包的单体电池被组合成电池组,每组电池组之间留有间隙,每个间隙内插入一个均温冷板;冷源流体通过进口干管均匀分配至传热管束的每根传热管内;传热管束内的传热管通过不同方位的进口支管进行分流,每个进口支管内的传热管再通过进口分管进行分流,由进口分管而出的传热管束直接进入均温冷板;由均温冷板而出的传热管束再依次经由出口分管、出口支管合流;冷源流体由合流后的传热管束汇入出口干管后流出。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燃料电池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包括:第一管线,其包括冷却剂泵和燃料电池堆;第二管线,其包括冷却剂加热器和相变材料(PCM),并且被连接到第一管线以形成冷却剂泵、堆、冷却剂加热器和PCM布置在其中的第一回路;第三管线,其包括散热器并且被连接到第一管线以形成冷却剂泵、堆和散热器布置在其中的第二回路;以及开闭阀,其打开和关闭第一管线、第二管线和第三管线中的每一个以允许冷却剂在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中的至少一个中循环,其中PCM被配置为与冷却剂加热器和冷却剂的每一个热交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复合热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电池箱液体冷却 加热热管理系统、相变材料蓄热 放热装置及风冷散热器;其中电池箱液体冷却 加热热管理系统中采用均匀布置于电池模组正负极高温节点的蛇形扁管液体通道冷却 加热动力电池组;相变材料蓄热 放热装置存储电动汽车运行时动力电池组产生的部分热量用于寒冷地区动力电池组预热,保证动力电池组在低温条件下正常运行;风冷散热器用于降低电池箱体中液体循环工质的入口温度,满足动力电池组的散热要求。该电动汽车电池复合热管理系统采用同一循环回路既满足了动力电池组的预热要求,又满足了动力电池组的散热要求,同时对动力电池组产生的废热实现了有效利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高效率热管理系统匹配的软包电芯模组,包括电芯模组,所述电芯模组包括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控制电芯模组降温的导热模块和控制电芯模组均温的储热模块。该电池能高效、可靠地实现热管理系统的冷却、加热和保温功能,为电池系统提供良好的温度环境,维持系统内部均衡,提高系统使用寿命。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的充电和热管理,属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包括:用于确定用户的下次开车时间点的车辆使用时间点确定模块,以及充电控制模块;充电控制模块至少根据下次开车时间点确定唤醒充电的起始时间点并在该起始时间点开始进行充电,从而使动力电池借助充电过程的自发热实现在下次开车时间点相对环境温度升温至预定温度。本发明的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可以使用户在下次开车时间点动力电池温度适宜,不需要用户耗时等待,并且实现成本低,能大大提高电动汽车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