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提供一种依靠燃料电池热量作为液氢汽化动力的多燃料电池模块联用的热管理系统和方法。本发明适用于采用静态排水技术的燃料电池系统。液氢不能直接被燃料电池利用,需要热量将其汽化成氢气后方可作为燃料电池的燃剂。采用静态排水技术的燃料电池模块,要求水路压力稳定且精准可控。为保证多模块联用情况下各模块水路压力不互相干扰,本发明将每个燃料电池模块与两个单独的热交换器串联后组成单模块级别的一级热循环回路,每个模块所串联的两个热交换器再分别组成两个二级热循环回路,即将燃料电池的热量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液氢汽化,另一部分通过散热器散掉。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及其电池包冷却控制方法,车辆包括:循环管路;泵体,所述泵体设置在所述循环管路上;总流量控制阀,所述总流量控制阀设置于所述循环管路上;多个电池包,每个所述电池包内均设置有冷却通道,所有所述电池包的冷却通道在所述循环管路上仅并联连接。由此,进入到每个电池包的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水温度基本相同,可以使得每个电池包的温度基本接近,从而可以使得多个电池包温度均衡,充放电性能稳定,进而可以更好地保护电池包,可以延长电池包的使用寿命。
虽然使用2 5D 3D封装技术产生紧凑型IC封装,但是其同样针对热管理出现挑战。根据本公开的集成组件封装提供了一种用于包括与多个低功率组件集成的高功率组件的2 5D 3D IC封装的热管理解决方案。由本公开提供的所述热解决方案包括传统的散热器或者冷平板的被动式冷却和热电冷却(TEC)元件的主动式冷却的混合。根据本公开的某些方法包括:在包括位于邻近于高功率组件的多个低功率组件的IC封装中在正常操作期间控制温度,其中,所述高功率组件在正常操作期间相对于所述低功率组件中的每个低功率组件产生更多的热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动叉车上的锂电池包壳体结构,包括由侧面板、上顶盖板及下底板围成的壳体,其特征在于长度方向上的两侧面板及上顶盖板与相邻部件之间采用可拆卸结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热管理机构。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通过设置的风扇及导热贴,实现对流、传导两种散热方式,散热效果明显,壳体结构通过采用侧面板及顶盖可打开结构,方便现场安装及售后,壳体下底板上添加的漏液孔,及时排除箱体的水蒸气水珠,保证锂电池的使用安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船用铝空气电池—锂离子电池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充电控制单元和与充电控制单元连接的铝空气电池组及锂离子电池组,铝空气电池组和锂离子电池组均外接接热管理单元,其中铝空气电池组按照顺序设置连接的第一电磁阀及电解液供给泵与电解液储液罐连通,铝空气电池组还通过第二电磁阀2与回流液罐连通,铝空气电池组还按照顺序设置连接的第三电磁阀、清洗液循环泵与清洗液储液罐连通,电解液储液罐通过单吸泵与海水连通。这种系统能提高新能源船舶的续航里程,降低使用成本,同时又有着不受地点、时间限制的进行电能补充的特点,解决充电缓慢、充电时间长的问题,为新能源船舶领域提供良性动力。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嵌入式热管理装置。一种电池模组嵌入式热管理装置,包括模组壳体和设置在模组壳体上的隔板,所述的模组壳体内设置有主流道,隔板内设置有与主流道连通的侧流道,隔板与模组壳体之间形成用于放置电池单体的水冷腔,所述的模组壳体的一侧设置有与主流道连通的进液管,模组壳体的另一侧设置有与主流道连通的出液管,所述的主流道的底面上对应侧流道处设置有缓冲导流装置,所述的缓冲导流装置包括导流板,所述的导流板上远离进液管的一侧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的导流板的底端转动连接在模组壳体上。本实用新型能够增大电池散热面积,提升电池散热效率,提升模组组装的集成度。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铝-空气燃料电池与热管理装置,包括:铝-空气燃料电池堆组件、电控盒组件、外壳上盖以及热管理组件;所述铝-空气燃料电池堆组件包括铝-空气燃料电池组、电解液箱、集流盒、电解液泵;所述铝-空气燃料电池组安装在集流盒上;电解液箱内的电解液在循环泵的作用下经过集流盒泵入铝-空气燃料电池组;所述铝-空气燃料电池组设置在外壳上盖中,外壳上盖与集流盒和电解液箱共同构成箱体;所述集流盒外围设计有进风口;所述热管理组件包括散热风扇、散热冷管和用于监测电解液温度的温度传感器;集流盒上的进风口、铝-空气燃料电池组间的间隙和散热风扇共同形成散热风道。本装置有效提高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方形电池集成一体化热管理系统,包括上面为平面的液冷管,所述液冷管设置在外框固定板中,液冷管两端分别与冷却液入口管和冷却液出口管贯通连接,冷却液入口管与液冷管之间设有截流阀,液冷管顶部设有导热片,液冷管上面沿液冷管延伸方向设有若干凹槽,凹槽内设有加热丝,凹槽高度与加热丝直径相同,本实用新型在结构以及功能上以高度集成一体化为设计目标,实现了对于方形电芯既能加热,又能制冷的热管理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重型载货汽车的热管理系统,本实用新型的热管理系统将不同热需求的部件分别集成在不同冷却子系统中,可分为包括发动机水循环冷却装置和发动机油循环冷却装置的高温级冷却系统、包括动力电池和电机的低温级冷却系统和带有双驱动空调压缩机的空调冷却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重型载货汽车热管理系统提供了车辆暖机、行驶和后冷却的控制方法,能实现各工况下各部件散热量的按需分配,并且合理利用废热,改善热管理系统附件的能耗,从而提高整车的经济性。
本发明公开了针对柴油机热管理系统的DOC快速起燃加热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DOC载体、电热丝、绝缘筒、保温筒、车载电源、DOC入口温度传感器、DOC出口温度传感器、排气管、温度控制模块、固态继电器。电热丝螺旋缠绕在DOC载体外表面,并嵌入在绝缘筒的内壁上。DOC入口温度传感器、DOC出口温度传感器均与温度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温度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固态继电器连接。温度控制模块通过控制PWM波形的占空比来控制加热功率的大小,进而实时控制DOC载体的加热过程。DOC快速起燃加热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数据采集与计算并进行逻辑判定与执行。本发明解决了柴油机排气温度控制中的瓶颈问题,扩大了排气温度控制的范围。
一些实施例包括热管理平面。所述热管理平面可以包括:顶部壳体,其包括聚合物材料;顶部封装层,布置在顶部壳体上;底部壳体,其包括聚合物材料;底部封装层,布置在底部壳体上;将底部壳体与顶部壳体耦接的气密密封件;布置在底部壳体和顶部壳体之间的芯吸层;多个间隔物,其布置在顶部壳体和底部壳体之间、在真空芯内,其中,多个间隔物中的每个均具有低热导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平面的厚度小于约200微米。
本发明实施方式公开了确定新能源车辆的电池组温差的方法、装置和控制方法。方法包括:在电池组的多个预定位置处布置多个温度传感器;接收多个温度传感器各自提供的检测值,并对检测值执行第一次舍弃处理,第一次舍弃处理包括:舍弃大于第一预定门限值或低于第二预定门限值的检测值;计算第一次舍弃处理后剩余的检测值的第一均值,基于第一均值计算第一标准差,并对第一次舍弃处理后剩余的检测值执行附加处理,附加处理包括:执行舍弃与第一均值的差的绝对值大于预定倍数的第一标准差的检测值的第二次舍弃处理;将附加处理后剩余的检测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确定为电池组温差。利用统计学参数排除掉传感器故障的测量值,提高温差的正确性。